10月11日,由北京市社會科學院主辦的“新質生產力視域下的科技創新與世界級城市群建設”學術論壇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成功舉行。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院長賀亞蘭,黨組副書記、副院長楊偉國,副局級干部季英勇等出席,論壇由黨組成員、副院長楊奎主持。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科學院、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等高校和研究機構8位知名專家學者應邀發表主題演講。本次論壇由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科研組織處、市情研究所、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共同承辦,來自北京師范大學、對外經貿大學、首都經貿大學、天津商業大學、天津社會科學院、江西省社會科學院、中國生態城市研究院、北京城市管理研究院、廣東省政府駐京辦、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等70多個高校、科研院所、新聞媒體單位的領導和專家學者參加了論壇。
吳金希在《創新推動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新質生產力發展》中指出,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增強國際競爭力的核心力量。在全球范圍內,中國的科技創新排名不斷提升,高被引科學論文數量已超過美國,頂尖科技創新集群數量也超過美國。然而,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面仍面臨一些挑戰,如集群創新密度仍有差距,需要進一步加強創新資源的集聚和協同發展。京津冀城市群作為中國重要的經濟帶和科技創新基地,正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集聚實現世界級城市群的轉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基礎研究與原始創新的結合,未來應以AI等新興技術賦能高質量發展,通過創新與產業化的雙向驅動,不斷完善風險投資機制,提升京津冀城市群在全球創新網絡的競爭力。
清華大學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吳金希
陸軍發表了題為《新質生產力視域下的國際科創中心演進路徑與風險應對》的演講。他指出,在全球化和工業化條件下,面臨著能源使用、物質流及人口指數增長等問題,如20世紀60年代末羅馬俱樂部提出的“人類困境”命題,指出能源使用和人口增長對地球物理極限的威脅。數字經濟的發展為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新的機遇,數智化與技術創新驅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發展是一次系統性的演進,需要形成科技創新生態系統、構建新型產業組織體系、提升對高端要素的吸引能力。北京作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具有區位條件、政策環境和科技資源等優勢,但也面臨著人才爭奪、創新擴散不足等挑戰。隨著人才爭奪賽況愈演愈烈,需要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提高人才政策的有效性。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陸軍
楊宏山在《新質生產力視閾下首都功能疏解與雄安新區建設探討》中指出,京津冀城市群之間的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布局差距較大,河北省城市與北京、天津的差距顯著,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亟待面向河北省拓展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布局,發揮科技創新、知識創新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促進作用。加快雄安新區發展有必要推進政策創新,以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共享為路徑,以重大項目規劃為抓手,引導中央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面向雄安新區拓展發展空間,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雄安新區盡早形成磁場效應,建設人才交流特區,促進新質生產力資源共享。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楊宏山
許正中發表了題為《數字時代產業變革的工程生態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演講。他認為,世界正面臨科技原創、文明交融的重要時刻,中國要實現偉大復興,必須發展科學技術,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數字技術徹底改變了經濟社會運行邏輯,從生產者到產消者、從功能產品到智能互聯產品都在發生變化。產業創新工程生態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包括原生理念、關鍵核心共性技術、實體底座等要素,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質態??萍紕撔滦枰P注更多的原始性創新和引領性創新,如破解卡嗓子、卡腦子、卡脖子等問題,進一步加強基礎科學和共性技術的研究。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教授許正中
王德起在《世界級城市群新質生產力發展與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指出,要從城市發展演變歷程理解世界級城市群新質生產力發展與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城市發展歷經多個時代,新質生產力內涵體現了“力”與“場”辯證統一,“場”集中表現為“都市圈—城市群”綜合體,且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辯證統一。其發展有空間邏輯,城市群是城市發展成熟的最高空間組織形式,具備規模、多樣性等要素。世界級城市群有共享科研平臺和市場化技術轉化體系發達等優勢,應從深化相關體制改革,打通堵點卡點,培育新興和未來產業,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升級方面,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統籌城鄉發展與國土空間治理研究院院長、教授王德起
王開泳發表題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賦能京津冀城市群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作用機制》的演講。他認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在推動科技進步、引領產業變革和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北京加快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具有區位、政策和科技資源等優勢,京津冀城市群發展新質生產力也具有市場潛力大等優勢。全球科技創新中心賦能京津冀城市群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作用機制包括集聚效應、滾雪球效應、創新生態鏈與技術創新的擴散效應等。京津冀地區在科技創新資源的集聚方面展現出獨特優勢,政府引領打造了科技協同和產業協同發展的智庫服務平臺。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民政部政策理論研究基地副主任王開泳
劉現偉在其演講《新質生產力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提升》中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立足新發展階段、適應國際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新質生產力以創新驅動為核心,是對勞動力、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及其組合的融合躍升,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制造業是新質生產力的基礎和重要載體,中國是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但“大而不強”的問題比較突出。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需要以科技創新為主導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大前沿技術研發和關鍵“卡脖子”技術攻關力度,加快智能化轉型,構筑產業競爭新優勢,推進綠色制造,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組織,增強產業鏈控制力。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企業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劉現偉
何仁偉在《新質生產力視域下世界級城市群高質量融合發展機制研究——以京津冀為例》中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推動了生產方式變革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世界級城市群在全球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京津冀城市群發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產業協同、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銜接等問題。推動京津冀城市群高質量融合發展需要建立創新驅動、產業協同、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和政策協同等機制。應不斷完善政策體系,打造高效便捷的營商環境,創新協調發展機制,探索區域協調發展新路徑,推動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高質量融合發展。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市情研究所、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研究員何仁偉
楊奎對本次論壇作了最后總結。本次論壇聚焦“新質生產力視域下的科技創新與世界級城市群建設”主題,重點從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國際科創中心演進、非首都功能疏解、雄安新區建設、產業變革的工程生態構建、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提升、世界級城市群高質量融合發展等不同角度,全面系統地探討了新質生產力視域下從科技創新到產業演進、從功能疏解到新區建設、從產業生態到城市群融合發展的基本規律,深刻闡釋了科技創新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推動世界級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內在機理,為新征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創新與世界級城市群建設提出了政策建議。
大家一致認為,新質生產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科技創新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動力,通過集聚創新資源、培育創新人才等途徑,為新質生產力和城市群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人才、資本等關鍵要素。本次論壇不僅加強了社會各界的學術交流,開拓了研究視野,而且從更高層次研究闡釋了新質生產力視域下的科技創新與世界級城市群建設的相關理論和實踐問題,有益于進一步推進區域合作、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推動世界級城市群高質量發展。
來源:北京市社會科學院
【文章據“宣講家網”微信公號,轉發時有改動】